2014年8月2日 星期六

[衛教] 在家也能做語言發展技巧下篇-學語期

在家也能做下.JPG
還沒出現有意義的語詞可以參考前語言期的語言發展技巧,小孩子開始出現第一個有意義的詞,通常是媽媽爸爸等稱謂,或是ㄋㄟㄋㄟ等名詞,在文獻中通常是出現在12月大的時候,然後慢慢增加詞彙輛,一歲半應該會有50個語詞,再來兩歲可能就會出現雙詞句,而在這樣的時期,照顧者又可以怎麼做呢?一樣這裡有幾種方法讓大家參考。

1. 擴充詞彙量:詞彙的學習來自於日常生活中,因此小孩獲得的刺激越多,他能學習到的就越多,語彙中以名詞最先發展接著是動詞,最好的學習方式當然是以實際物品最好,想學「蘋果」就給孩子一顆真的蘋果,聞一聞摸一摸吃一吃等等,都可以協助孩子記憶與連結,擴展生活經驗就是擴充詞彙量最好最好的方法了。

2. 讓環境充滿語言刺激:如果有家長有陪同上過語言治療課,一定覺得老師很愛講話,完全沒有冷場時間,能這麼多話也是有些技巧的唷,每個照顧者也可以做得到。像是:

          (1)說出你正在做的事—「媽媽把衣服丟進洗衣機,要開始了唷。」
          (2)說出小孩正在做的事—「佑佑吃糖果,吃起來甜甜的。」
          (3)多一點點—小孩:「媽媽有貓貓。」,「對耶,貓貓在車子下面耶。」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3. 互動互動互動:孩子學語言我常比喻成大人學外國語文,像學法文好了,一直聽法文童話故事、一直看法國片,我就會開口說法語了嗎?當然沒那麼簡單,最大的差別在於語言這東西要一來一往,才能慢慢累積,每天花個半小時玩車車或是玩扮家家酒,甚至不帶任何學習的目的,就單純跟小孩玩,這樣遊戲也是很重要的。

教孩子語言有個很重要的原則一是,我們示範的只比孩子會的多一階,像是當孩子出現詞彙,我們就說短句,當孩子說出短句了,我們就拉長句子。像是在爬樓梯,一次爬一階就可以了。

原則二是堅持持續進行,能力的進展沒有時間表,但是不持續就一定會放慢速度,像是種下一顆種子,我們不能算出什麼時候會發芽,但是每天的澆水都不能少,不澆水就不會發芽了不是嗎!況且小孩子的發展很微妙,我的經驗是小孩不是有個弧度慢慢進步那樣,而是突然有一天,他就可以越級打怪了,而當他越級的時候,就也是我們另一個頭痛開始,像是開始皮了開始很有意見什麼的。這就是當爸媽的課題了,大家一起加油吧!



歡迎按讚我的facebook粉絲頁:

[衛教] 在家也能做語言發展技巧上篇-前語言期

在家也能做上.JPG

大部分家長到一兩歲時會開始注意孩子的語言發展是否有異常,因為這年紀的小孩應該會開始「說話」,而說得多與少往往就是家長判斷語言發展的標準,但其實語言發展是從小嬰兒就開始的,嬰兒時期開始回應大人說話聲音,慢慢使用手勢或肢體語言表示意思,這些行為就是正在發展語言能力,而照顧者可以怎麼協助在前語言期(尚未出現有意義的語詞出現)的孩子順利發展語言能力,以下有幾種方法供大家參考。

當小孩還不能表達很多意思時→

1. 建立需要溝通的環境:當小孩任何需求都被滿足時,他就會失去溝通的動機,因此適時忽略孩子需求讓他來找我們,像是我姪子平常由我媽帶,我媽按時餵食,完全沒有餓到的機會,假日我大哥大嫂自己帶,那周末沒人認真照表餵食,因此他學會按著肚子說「餓」。讓小孩來找我們要水喝、要糖果吃、要幫忙,甚至我們可以製造出這樣的環境,例如把玩具放很高,耍點心機讓小孩更有溝通的機會。

2. 滿足其溝通需求:上例中我姪子按著肚子說「餓」,全家人就會開始找吃的給他吃,他因此學會要求並且知道這要求會被滿足,持續正增強下,這樣溝通的行為就會越來越多。而這個溝通需求不見得是使用口語,像是小孩用手遮住臉就是想玩躲貓貓,那照顧者當然就要好好陪玩。

3. 視小孩為溝通對象:多詢問他們,就算他們還不能回答,但至少可以給他們選擇題,像是「飲料想喝牛奶還是冬瓜茶呢?」如果選擇題還是有點難,我們就出是非題「喝牛奶好不好?」讓他可以做出選擇,他會更懂得溝通的意思。

總而言之這時期的重點是,讓小孩知道溝通是一來一往,並且從溝通中得到好處,讓他們更有動機去主動做出溝通的行為。


開始出現語言了以後,請看在家也能做--學語期這篇喔~


歡迎按讚我的facebook粉絲頁: